5月16日,温州市小学数学“红研·送教”活动在泰顺县第三实验小学顺利举行。特级教师林志辉出席活动,泰顺县各小学数学教师代表及“陈柯柯名师送教”工作室成员参加。活动中,名师分享前沿理念,教师们交流教学经验,探讨教学难题。此次活动为泰顺县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,助力区域教育教学水平提升。
上午第一节课是雷小娟老师带领四(1)班孩子带来的《用字母表示数》。雷老师的《用字母表示数》课以糖果盒为情境,引导学生用字母(如a、b)表示不确定数值,体会其抽象性和一般性。通过“情况一”与“情况二”对比,学生发现字母式(如a+3)不仅能表示数量,还能揭示数量关系,感受符号的简洁性和逻辑性。结合乘法模型(如4a),学生探索字母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,理解其概括性和通用性。雷老师以问题驱动,让学生在操作、讨论中发展代数思维,从具体经验走向抽象思考,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。
第二节课刘佩瑶老师携手五(3)班的学生们共同探索了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》的奥秘。刘老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互动教学,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,强调了运算的一致性。学生们在刘老师的指导下,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,逐步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,体验到了数学运算的严谨性和逻辑性。这堂课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计算能力,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,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第三节是李乐敏老师和五(1)班孩子带来的《鸽巢问题》。课堂上,教师巧妙地从情境引入,让学生初见模型,感知其存在性;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,构建模型,验证规律。随后,通过深化练习,迁移模型,强化学生对模型的理解。最后,将模型应用于生活实例和诗意联想中,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。整个课堂围绕“模型意识”展开,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,展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。
上午第四节,胡微静老师和五(1)班孩子为我们带来的《喝果汁问题》。胡老师创设有趣的哥哥和弟弟喝果汁问题情境,通过问题“谁喝的纯果汁更多”贯穿本节课,经过三个活动,理越辩越明,从加满水到加一些水,孩子们渐渐明白不管加不加水,只用分析纯果汁问题。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,学生们对分数意义认识更加深刻了,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变得更加清晰,提高了学生的模型意识。
下午第一节,林炳聪老师带领五(1)班孩子带来的《寻找最优组合》。来自瓯江口实验学校的林老师通过几何直观与代数推理的结合,引导学生探索“乘积最大”的最优化问题。课堂中,通过具体例子,结合画图和语言表征,学生不仅掌握“和同差小积大”的规律,更通过变式问题理解模型的适用边界,展现了“模型普适化”的思维进阶路径。整节课杨老师以“表征多元(图、式、语言)一一规律探索一一模型批判”为主线,既落实了数学核心素养(直观想象、逻辑推理、数学建模),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。是一节兼具深度与广度的优质课例。
最后一节课是吴瑶思老师和三(1)班孩子一起带来的《搭配二》。在最后一节课中,课堂上,孩子们通过分组合作,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问题。游戏环节设计巧妙,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还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。随着关卡的逐步推进,孩子们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中不断挑战自我,最终成功“通关”。这堂课不仅让学生们在玩乐中学习,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。
课后,教师们聚集一堂,进行了热烈的教学研讨交流。他们围绕课堂实践,分享教学心得,相互探讨教学中的难点与创新点。陈柯柯老师,以其深厚的教学经验和独到的见解,对教师模型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引领和阐释。他强调了构建有效教学模型的重要性,鼓励教师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,以提升教学质量。此次研讨不仅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成长,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。